科普知识

01

1970-01-01

说说蹄叶炎(一)

浏览次数:1914次

发布时间:1970-01-01

马属动物的蹄叶炎



什么是蹄叶炎


蹄叶炎(laminitis)是指蹄层发生的弥漫性无菌性炎症,也称为蹄壁炎。本病极少有化脓性病变,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常发生在马、骡等家畜的两前蹄,也可发生于四蹄,或很偶然的发生于两后蹄或单独一蹄发病;如只有一蹄发病,主要是侵害蹄尖部和蹄侧部。


致病原因尚不能确切肯定,但本病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也与下列因素有关:


蹄形不正,构造上的缺陷,如广蹄、低蹄、倾蹄等。躯体过大,蹄部负担过重,均为发生蹄叶炎的诱因。


削蹄不均、延迟改装期、蹄底或蹄叉过削、蹄铁面过狭、铁脐过高等,均能使蹄部缓冲装置过度劳累,成为发生蹄叶炎的诱因。


运动不足,饲喂不合理,偷吃大量精料,分娩、流产后多喂精饲料,引起消化不良;同时肠道吸收毒素,使血液发生紊乱,即可导致本病。


长途运输;在坚硬的地面上长期站立;有一肢发生严重疾患,对侧肢行代偿作用,长时期、持续性负担过重;马匹骤感寒冷、使体力消耗等,均能诱发本病。


蹄叶炎有时为传染性胸膜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炎、乳房炎、子宫内膜炎、酮病、肠炎等的并发病。


病理及症状


蹄叶炎长期被认为是一种一般代谢紊乱的局部现象。若干主要诱因虽在本病中确实能起作用,但近代研究显示蹄叶炎与应激变态反应有关。


急性蹄叶炎的最初变化,蹄部出现短暂充血和炎症,随后很快继发指(趾)部小动脉与小静脉挛缩,动脉血通过蹄部许多动静脉吻合支进入静脉回路,使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床功能性缺血。这已用蹄部血管摄影予以证明。更多学者认为血液循环障碍或紊乱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许多学者观察微血管形成栓塞与马蹄叶炎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末端动脉弓扩张比正常的要少,并且蹄球部、蹄及蹄冠带的血液供给也减少了。


上述蹄部血液循环的紊乱,可导致局部显著疼痛,最初这种疼痛是可逆性的。组织学研究证明,当患蹄叶炎时,在角质生成的部位的生角物质(含硫氨基酸)消失,角化过程缓慢或停止。轻病例可产生蹄叶炎性蹄轮,在极严重的病例蹄骨可转位或蹄壁与其下面的组织完全分离。角小叶与肉小叶可分离是由于有缺陷的角化过程和肢蹄担负体重压迫蹄骨所致。大量的炎性渗出物贮留于蹄尖壁,也加重角小叶与肉小叶的分离以及蹄骨向后压迫,再由于蹄骨掌侧面承受指(趾)深屈腱向后牵拉的作用,可使蹄骨转位,蹄骨尖向下压迫蹄底。这种蹄骨的转位,发展迅速,最后可穿透蹄底。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蹄骨转位的发生相对比较缓慢。蹄底趋于加厚,并且蹄匣变形。


患急性蹄叶炎的家畜,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愿意站立和运动。因避免患蹄负重,常出现肢势的改变。两前蹄患病时,病畜后肢伸至腹下,两前肢向前伸出,以蹄踵着地。两后蹄患病时,前肢向后屈于腹下。四蹄均发病时,站立姿势与两前蹄发病类似,体重尽可能落在蹄踵上。如强迫运步,病畜运步缓慢、步样紧张、肌肉震颤。


患蹄局温增高,特别是靠近蹄冠处。指(趾)动脉搏动亢进。当叩诊或压诊病蹄时,表现敏感疼痛,检蹄器检查蹄底蹄叉尖处尤为明显。体温升高(40~41 ℃),脉搏频数(80~120 次/min),呼吸加快(50~60 次/min),可视黏膜常充血。


亚急性病例可见上述症状,但程度较轻,常限于肢势稍有改变,不愿运动。蹄温或指(趾)动脉波亢进不明显。急性和亚急性蹄叶炎如治疗不及时,可转为慢性型。


慢性蹄叶炎常有蹄形改变。在蹄壁上可以看到不规则蹄轮,蹄前壁蹄轮较近,而在蹄踵壁的则增宽。慢性蹄叶炎最后可形成芜蹄,蹄匣本身变得狭长,蹄踵壁垂直,蹄尖壁近乎水平。站立时,健侧蹄与病蹄持续不断地交替负重。X线检查,有时可发现蹄骨转位以及骨质疏松。蹄骨尖被压向下方,并接近蹄底角质。在严重的病例,蹄骨可穿透蹄底。



科学 / 安全 / 高效

科技带来效益